首页 > 旅游 > 正文
老师,请走出作业布置的舒适区
2021-04-27 16:26:55 

面对学生作业的问题,人们常常关注教师布置作业量的多少或学生完成作业负担的轻重问题,却很少关注教师在布置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3月15日《中国青年报》教育圆桌版刊登的余昆仑老师的《老师,您知道该怎样留作业吗》一文,给我们提供了思考作业布置问题的新思路。

确实,如余昆仑老师在文中所言,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有诸多原因,如“教师作业评价素养匮乏”“知识本位观念根深蒂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漠视”“作业管理的松弛和缺位”,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推敲一下这个话题,会发现还存在其他的值得我们去正视的问题。

首先,作业如何布置,是对教师学科素养的考验。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清楚地了解他在学校里所讲授其基础知识的那门学科中最复杂的问题,了解这门学科的学术思想最尖端性问题。”同时又说,“教育工作的能手,对本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十分精通,以至于他们在课堂上、在讲授教材过程中,可以不把注意的中心放在所教的知识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放在学生的脑力劳动、思维活动以及他们在脑力劳动中所遇到的困难上。”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教师缺乏本门学科的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在课堂上,只是在呈现知识上的堆砌;同样,在作业处理上,就没有办法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如果要他独立编制一份作业,不知从何入手,只能东拼西凑,缺少内在的逻辑;在利用现成的作业资料时,不知如何取舍,只能一股脑儿地交给学生。这样下来,学生负担重,教师负担也不轻。师生只能在作业的海洋中游泳,却永远不知道何处是岸。结果,导致作业负担重这一死结,越解越紧,理不出头绪。

因此,要改变余老师文中所说的,“日常作业知识记忆和机械训练的内容大量存在,而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培育的内容却严重不足,低层次能力训练过多,高阶思维训练不足”现状,需要从提升教师学科素养上入手,在课堂上、在学校里实现作业的减负,从而从源头上实现控量、减量。

然而,学科素养的提升,非一日之功。就当前而言,要重视引导教师在作业处理上走出舒适区,尝试独立取舍手头的资料和编制个性化的作业。许多教师在布置作业过程中,常常不经思考,不经选择,直接利用现成的资料布置给学生。在批改过程中才发现,资料中有些题目过难,不适合许多学生做;有些题目缺少能力点的训练,仅是知识点的重复,不值得做。事实上,不少所谓的“牛校”,很少倡导学生通过狂刷题目来提高学业成绩;而是倡导教师下题海,精编题目,以少胜多,将学生送上岸;同时禁止教师直接利用现成的资料给学生布置作业,而要学科组利用符合学生实际的资料共同编写作业。

假如你留心周边的教师群体,真正在中考与高考中取得辉煌成绩的教师,常常不是作业布置特别多的教师,但一定是很会做题、会思考的教师,甚至是具有很高命题素养的教师。不少教师只知道羡慕别人取得辉煌成绩,却很少思考其成功的原因和自己的不足。在余老师的问卷调查中,“积极推广优秀作业设计与实施案例”的呼声占了51.65%,可见如此多的的教师,将希望寄托在他人的身上。

因此,笔者很赞成余老师所倡导的“激发教师原创设计作业的动力”。因为教师一旦走出作业布置的舒适区,投身到相对独立设计的作业中,就会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有更清晰的认知,就会对中高考的走向有更恰当的把握,从而也助推自己学科素养的提升。

最近,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2021年高考命题,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落实“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的命题要求,使高考由“解答试题”转向“解决问题”。高考是一根教学的指挥棒,它们在变,我们必须也跟着变。如果我们不走出舒适区,不积极调整教学行为,包括作业布置的行为,就会大大落后。

不仅于此,我们要将作业布置行为的改变,放到一个更高的维度来审视。“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今年两会“委员通道”上的发言刷屏,火遍全国。其实,他说的是教育常识,但得到了全民的共鸣。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从改变作业布置行为入手,将这些常识落实到实处。(张秋达)

(作者为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教师)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LY006
未特殊说明文章来源,均系台湾企业网原创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转载须注明"稿件来源:台湾企业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最新资讯
热门推荐
热点
财经
生活
国内
国际
金融
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