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正文
李明新:尊重教学规律科学减负 鼓励多方协同
2021-04-27 16:04:06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提出“十条要求”,这充分体现了扭转当前社会关注的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的坚决态度,对下一步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各地区和基层学校减负增质工作,具有很强的方向指导性。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的校长,这“十条要求”体现了以下三大方面特点:

一、导向鲜明。“十条要求”字里行间体现了对当前减负增质、作业管理工作的理性认识、深入研究和系统思维,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一是导向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最终为了什么?就是导向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一点从创新作业类型的方式上就可以看出。它不但指出作业有书面作业,而且还包括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的作业,另外要探索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业。这些都体现了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体现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是导向规范办学。“十条要求”把作业纳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学校要将作业作为校本教研重点,健全作业管理机制。特别创新性提出学校要在学期初对作业进行全面规划,建立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再比如对低中高年级和初中布置作业的时间总量和类型、教师批改反馈作业方式、坚持一年级零起点教学、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都有明确的要求。通过这样的要求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校内减负的落实。

三是导向提高质量。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要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为根本,不要把减轻作业负担和提高质量形成一个对立面。“十条要求”中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来发挥好作业育人的功能。同时要求学校要把作业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引导教师通过专业的发展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

二、科学减负。“十条要求”没有采取简单硬性规定作业数量、时间的思维方式,而是认识到教育教学的复杂性,体现了中小学作业减负工作的科学性。

一是尊重教学规律。减负问题已经不是新问题,如何看待作业,一直是减负的焦点,也一直有争论。有的人一味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认为不能随意弱化作业;而有的人又把作业看成可有可无的内容,提出一“减”了之。因此,对于作业管理要求往往会出现极端的或钟摆的现象。这次颁布“十条要求”体现尊重了教学的规律,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规律。首先厘清作业的概念,明确指出作业的育人功能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 通过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这就肯定了作业存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现了作业设计的专业性与科学性,防止了作业管理的随意性。

二是尊重教育常识。在作业管理上,我们必须承认多年的教育实践形成的基本认识。比如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知识的理解掌握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它常常是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必要的应用实践,否则,学科学习素养很难扎实形成。这是起码的教学常识。再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什么时候觉得作业多、负担重呢?基本上是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动机。因此,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是减负的重要策略。“十条要求”体现了对教育常识的尊重,合理地提出作业管理要求。比如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是在校内可以安排适当的巩固练习;三至六年级的每天作业总量控制在60分钟以内,在校内“基本完成”;初中作业控制在90分钟以内,在校内“大部分”完成。这些要求体现了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特点、时间问题,以及学生之间能力差异,没有把完成作业的要求一刀切、绝对化。

三是尊重学生差异。“十条要求”多处指出在作业的类型上要鼓励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的作业,并且要避免机械重复的训练,严禁布置惩罚性的作业。在布置作业的上,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精心设计,根据学情精选作业,合理安排数量。在批改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特别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这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把尊重学生、尊重差异的理念落实在作业管理中。

三、综合治理。如何更好地把作业管理的要求落下去,切实收到减负增质的成效呢?“十条要求”以系统思维鲜明体现了综合治理的理念和思路。

一是校内校外要协同。在作业的管理、设计、布置、批改上,不只给学校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特别给校外培训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坚决防止培训机构给中小学生留作业,而且把禁止留作业作为培训机构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这样以避免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实事求是讲,目前造成学生作业负担重,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学科类培训班,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给学生大量布置作业有密切关系。因此,只有校内校外同时减负才有利于教育生态的恢复。

二是学校家庭协同。这次“十条要求”中一个亮点就是明确提出家长的责任定位,指出家长要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合理安排孩子课余生活,有责任督促孩子主动完成作业,提出不额外布置其他家庭作业的要求。的确,不允许教师给家长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不等于家长放弃对孩子学习的监护责任。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督促孩子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责任感,培养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家校协同育人,是家长不可推掉的教育责任。

三是行政教研协同。教育行政的作用体现在作业管理的规划、评价、督导上,同时教研部门被纳入到减负提质、作业研究的工作中来。“十条要求”指出教研机构要加强对作业设计的研究与指导。因此,教研部门一是要把教学研究的视角延伸到作业领域,另一方面有责任对广大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与指导,以助力校本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

把握这三大特点,有助于我们基层学校落实此项工作。好政策还需要好的实践转化,作为基层学校应该如何去更好地落实呢?第一,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焕发自身办学活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作业管理改革作为具体抓手,创新机制,系统解决作业、手机、睡眠、视力等问题,全面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学校要加强校本教研,深化以作业研究为突破口的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向课堂要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第三,学校要加强家校共育研究,建立起有效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密切家校关系,凝聚家长力量,指导家庭教育,服务家长学生。(作者系北京小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本文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原创稿 责任编辑:LY006
未特殊说明文章来源,均系台湾企业网原创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转载须注明"稿件来源:台湾企业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最新资讯
热门推荐
热点
财经
生活
国内
国际
金融
理财